第41章 晨光微熹与奶香弥漫-《许下美好的你》
第(2/3)页
“上午带他们去***那儿玩会儿,顺便看看她新染的一批丝线。下午……”罗秋衣想了想,“工作室那边有个‘非遗新造’衍生品的线上会议,我得参加一下。估计得一个小时。”
“行,会议别太累。两个孩子让阿姨看着点。”吴泽辰点点头,“我晚上有个应酬,尽量早点回来。”
“嗯,少喝点酒。”罗秋衣习惯性地叮嘱。
没有太多缠绵悱恻的言语,就是这些琐碎得不能再琐碎的日常对话,却构筑起了他们婚姻生活最坚实的底座。看着吴泽辰的车消失在巷口,罗秋衣才牵着两个迫不及待要去隔壁找“李奶奶”看花花、看绣绣的小家伙,走出了院门。
***的工作室,如今几乎成了两个孩子的第二个游乐场。那些五彩斑斓的丝线、光滑的绸缎、还有各式各样的绣绷,在他们眼里,都是顶好玩儿的玩具。***也极宠他们,由着念衣用胖乎乎的小手去摸那些她视若珍宝的苏绣精品,还耐心地教念辰辨认最简单的平针和套针。
罗秋衣坐在一旁,看着女儿煞有介事地拿着一个最小的绣绷,学着***的样子,笨拙地往下扎针,虽然线脚歪歪扭扭,绣出来的形状更是抽象派艺术,但那专注的小模样,让她心里软成一片。
“这孩子,有灵性,坐得住。”***看着念衣,眼里是毫不掩饰的喜爱,“比你小时候强,你那时候只想着满院子疯跑。”
罗秋衣忍不住笑了:“那是因为您这儿好玩的东西多。”她拿起手边***新染的丝线,对着光仔细看着那细腻温润的色泽,“这颜色染得真漂亮,像雨后的天空。”
“加了点植物靛蓝,反复染了五六遍才出这个效果。”***语气里带着匠人特有的自豪,随即又叹了口气,“现在肯静下心来学这些老手艺的年轻人,是越来越少了。秋衣啊,你能把这条路走出来,还走得这么亮,我是真高兴。”
正说着,罗秋衣的手机响了,是工作室助理打来的,提醒她下午的会议。她看了看时间,差不多该带孩子们回去吃午饭了。
午饭后的时光,通常是罗秋衣一天中相对“属于自己”的工作时间。她把两个孩子交给保姆,自己则走进了书房。这间书房是由原来的一间厢房改造的,一面墙是顶天立地的书架,塞满了各种设计类和艺术类的书籍,另一面则是一个巨大的工作台,上面散落着设计草图、面料样本和一些半成品的刺绣小样。
她打开电脑,接入线上会议。屏幕那头,是她在寰宇集团设计部带领的核心团队。尽管她现在已经不再负责日常的管理工作,将更多精力放在了家庭和个人的创作上,但“非遗新造”这个由她一手打造并推向世界的IP,她依然保持着绝对的话语权和指导权。
会议的内容是关于开发一批更亲民、更适合线上销售的“非遗新造”衍生品,比如丝巾、零钱包、文创胶带之类的。团队成员展示了几个初步的设计方案。
“罗总监,您看这个丝巾的图案,我们把苏绣的缠枝莲纹样做了矢量化的处理,色彩也更明快一些,瞄准的是年轻的消费群体。”屏幕上的设计师介绍道。
罗秋衣看着设计图,微微蹙眉。她身体前倾,对着麦克风说:“想法是好的,方向也没错。但是不是有点……太‘现代化’了?缠枝莲的那种柔韧、蜿蜒的生命力,在这种过于规整的矢量图形里,好像被削弱了很多。”她顿了顿,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画着线条,“我们做‘非遗新造’,核心是‘新造’,但根子还在‘非遗’。不能为了迎合市场,就把老祖宗东西里的魂儿给弄丢了。能不能尝试保留一部分手绘的笔触感,或者,在色彩过渡上,模仿一些刺绣的晕色效果?”
她的话语清晰,观点明确,虽然语气平和,但那种在专业领域浸淫多年所积累的底气和敏锐,隔着屏幕也能清晰地传递过去。团队成员们纷纷点头,有人快速记录着要点。
“我明白了罗总监,我们下来再调整一下方案。”
“嗯,辛苦大家。”罗秋衣笑了笑,“记住,我们要做的,是让年轻人觉得‘哇,这个传统的东西好酷,好有意思’,而不是‘哦,这是一个看起来有点传统的现代产品’。”
会议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。结束后,罗秋衣靠在椅背上,轻轻舒了口气。处理这些工作事务,对她来说并不吃力,甚至是一种保持专业敏感度的必要锻炼。但不知怎的,现在每次结束这样的线上沟通,她都会格外想念院子里那带着泥土和花香的气息,还有孩子们毫无章法却充满活力的嬉闹声。
她关掉电脑,走出书房。客厅里,念辰正骑在吴泽辰给他买的小木马上,嘴里喊着“驾驾驾”,而念衣则坐在地毯上,摆弄着一堆积木,试图搭一个“像妈妈绣的花花一样”的房子。“年糕”蜷缩在念衣脚边,尾巴尖有一搭没一搭地晃着。
保姆见她出来,笑着说:“两个孩子刚还问妈妈什么时候忙完呢。”
罗秋衣心里一暖,走过去,席地而坐,加入到孩子们的“工程”中。“来,妈妈帮念衣搭一个最漂亮的花房子,好不好?”
“好!”念衣高兴地把一块红色的积木塞到她手里。
第(2/3)页